凱里市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,是全州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是中國西部百強縣和貴州省經濟強縣。全市轄11鎮9個街道,轄區面積1569.69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71.72萬人,少數民族占戶籍人口的82.2%(2021年戶籍人口58.82萬人,漢族10.47萬人,少數民族48.35萬人),是一個以苗族為主、多民族聚居的新興城市,被譽為“苗侗明珠”。近年來,先后榮獲“全國文明城市”“中國優秀旅游城市”“國家衛生城市”“國家節水型城市”和“苗侗醫藥養生之鄉”“中國酸湯美食之都”“全國綠化模范城市”“中國綠水青山生態強縣”等稱號。入列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、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、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第一批創建城市,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(市)建設名單。
生態環境宜人。四季氣候溫和,處于最適宜人類居住的20—30緯度之間,年平均氣溫16℃左右,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,森林覆蓋率達56.6%,空氣清新,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5%以上,空氣負氧離子含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0倍。中心城市和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%。
路網交通便利。滬昆高鐵、湘黔鐵路和滬昆高速公路貫穿全境,凱里黃平機場直通成都、杭州等地,經高鐵西抵貴陽僅需半小時,東達長沙、北至重慶都在3小時內,經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高鐵可直達廣西、廣東、福建等地,已構建了集高速鐵路、高速公路、航空及城市主干道為一體外聯內暢的交通體系,成為黔中經濟區重要交通樞紐,加快了凱里融入長江經濟帶、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的步伐。
公共服務完善。市內有免費開放的圖書館和民族博物館。有各類學校403所,在校生約16.11萬人;有三級甲等醫院3所,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7917張,每千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1.16張;建有公園廣場70個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.04平方米。
民族風情濃郁。素有“蘆笙故鄉”“東方斗牛之鄉”美稱,有古樸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,有如同天籟的苗族飛歌、侗族大歌,有異彩紛呈的挑花、刺繡、銀飾等民族工藝,有奔放悠揚的蘆笙盛會,有精彩絕倫的斗牛大賽,推出了“凱里十八菜”特色餐飲。這里苗侗文化交相輝映、堪稱一絕,被中外游客、專家學者贊譽為“露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博物館”“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”“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”。
旅游景觀獨特。有3A及以上旅游景區11個。有山水風光、歷史文化、民族風情渾然交融的清水江、巴拉河,有“天造山水”美譽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下司古鎮,有“世界上最長最寬”的清水江風雨橋,有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典范的云谷田園,有“一園閱盡黔東南”的苗侗風情園,有雄偉的“黔陽第一山”香爐山。此外,城區還有集觀光、休閑、健身、娛樂、康養為一體的羅漢山、蘋果山、小高山等生態體育公園。被聯合國世界文化保護基金會列為“返璞歸真、重返自然”世界十大旅游景區和“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”,是黔東南的旅游集散中心。
文化資源豐富。凱里歷史悠久,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(凱里萬壽宮、孫應鰲墓祠、甘囊香蘆笙堂碑、麻江黔桂明清驛道)、州級文物5處、市(縣)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。全市不可移動文物162處,國有可移動文物12468件。凱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,現有國家級代表性保護名錄4項(苗繡、苗族織錦、苗族蘆笙制作技藝、凱里酸湯魚制作技藝),省級代表性保護名錄22項,州級代表性保護名錄30項,市級代表性保護名錄144項。